访传人+振村基+利农桑:川农学子苗乡里的多维足迹
作者:文/王政豪 郑娜 何佳林 图/金铁达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量:

7月10日,永利官网地址“匠心赓红,助农兴乡”实践团队在访传人、振村基和利农桑方面三路并进,深入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步入茶山之中,聆听茶农们吟唱古老的祝祷之词,感受一场涉及敬畏、传承与新生的民族记忆;在乡村学堂内,观察一间间明亮的教室,漫步于虽显陈旧却充满活力的操场,深刻体会乡村学子求知的艰辛;端坐在聚光灯与镜头前,不断阐述各种茶叶的独特优点,倾听农村经济发展的喜悦之声。

清泉润茶王树,匠心传非遗魂

“蔺州之南,马嘶建新。白沙河畔,苹果山巅。山峦耸立,林壑犹美”。7月10日,“匠心赓红,助农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非遗调研小组循着《建新茶赋》的记载,拜访了马嘶苗族乡开山祭茶非遗传承人——梁维仲。就在一间小小的茶室里,他泡好了一壶绿茶,向来访团队娓娓道来。

“今年清明前的祭茶仪式,吸引了不少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梁维仲呷了口新沏的绿茶,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他说,祭茶仪式开始时,当地的绿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等会吹着芦笙、跳着舞,齐聚松林泉,鞠躬请水,随后,将请来的泉水抬到茶王树下。在庄严的氛围中,宣读《建新茶赋》,并向茶王树敬水。一批以他为代表的茶农会将精心准备的供品敬献给茶王树,苗家群众面向茶山、茶树会齐声高喊“采茶了!丰收喽!”。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饱含着对茶树的殷切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D6C4

1 为调研小组采访梁维仲

梁维仲介绍到,松林泉位于马嘶苗族乡的一片幽静山谷之中,泉水清澈见底,四周绿树环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调研小组沿着蜿蜒的小径,踏着湿润的泥土,来到了这片神秘之地。站在泉水旁,静静地聆听着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来自大自然的纯净力量。茶王树则矗立在松林泉不远处的一片开阔地上,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调研小组围绕着茶王树,仔细观察着它的每一寸肌肤,每一片叶子,仿佛在寻找着那份传承千年的力量与智慧。

DEDD0

2 茶王树

DBAC4

3 松林泉

在与梁维仲的交流中,调研小组深切感受到他对开山祭茶的满腔热爱与执着坚守,也愈发清晰地理解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那是苗乡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

以仁心育桃李 以文化润成长

7月10日,川南的茶香漫过梯田,“匠心赓红,助农兴乡”实践团队的入户走访小组推开马嘶乡建新学校的校门。阳光落在斑驳的门柱上,像落在一段正在生长的教育史诗上——为探寻乡村基础教育如何在乡土中扎根、让文化基因穿透课堂滋养心灵,团队专访了在此深耕数十年的教导主任张科文与资深教师任兴才。阳光微微洒下,这两位教育者的身影,在实践团队的眼中渐渐与这所近百年的老校融为一体。

 

时光在校园的砖缝里刻下年轮:从1943年姚家乡保国民学校的庙舍教室,到如今矗立的教学楼;从“苏家垇”的旧称,到“建新”的新名,变的是校园与学生,不变的是“让山里娃有书读”的初心。500余名学生多来自周边村落,最远的跋涉30公里住校求学;面对占比1/3的留守儿童,晚自习的灯光是不熄的陪伴,家访的脚步丈量着山路的长度,而党和政府、社会的助学金、“暖冬行动”里的羽绒服与新书包,更像一条条温暖的纽带,将学校、社会与孩子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1996C4

4 团队采访张科文主任和任兴才老师

课堂深处,藏着教育与乡土共生的密码。生物课不只讲细胞分裂,也讲茶叶的扦插与发酵,非遗传承人带着炒茶锅走进教室,进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县级赛场摘得奖项;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押加的较劲、斗拐的腾跃,体现出苗家少年的精气神;民族课里,千年的调子从芦笙中缓缓响起,苗家历史顺着故事萦绕在学生的心间;十字绣兴趣班坚守11年,学生绣的吊脚楼与茶园图,在“踩山节”上成了最鲜活的文化宣传名片。苗族长腰鼓兴趣班同样充满活力,张科文主任结合芦笙的节奏,告诉大家鼓点里藏着苗家人的生活气。实践小组跟着老师扬起鼓槌,才懂慢拍要沉似梯田蓄水,快拍得脆如炒茶翻叶,老手艺的温度与苗家儿女的精气神,都在这鼓点里逐渐成长。“教育不是让孩子逃离家乡,而更是教会他们建设家乡,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已经走到悬崖边的孩子拉回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事,老师只要能做到这点就很开心了”,张科文的话掷地有声,深深回荡在拜访小组的脑海,在这间传统与教学相融和的学校,十字绣、苗绣的几何纹样成了数学教具,茶园的生态循环化作科学课题,课本知识与乡土根脉在此交织成网,托举起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1AF88A

5 任兴才老师带领队员参观校园

走出校门时,茶香仍在衣襟间萦绕。这所学校早已超越“传统教学”的范畴: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容器;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阶梯,更是乡土精神的灯塔。当茶叶的清香漫进课堂,苗家的韵律融进成长,这所扎根大山的学校,正以教育为针、文化为线,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绣出一幅传统与未来共生的图景。

1A69A6

6 实践团队与张科文主任、任兴才老师在马嘶乡建新学校合影

 

直播助农茶香,青春赋能乡兴

经过数日的精心筹备,yl23455永利官网“匠心赓红,助农兴乡”社会实践团直播助农组踏入了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系统性地研学了新羽茗茶从鲜叶采摘到炒制成品的全流程工艺,深入体悟了泡茶技艺与品茶精髓。团队成员群策群力,精心布置直播场景,并于7月9日顺利完成了预直播演练;同时,积极进行引流宣传,在7月9日至10日期间,通过“马嘶新羽”官方抖音账号发布了3支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为直播活动预热造势。

7月10日,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团队的首次助农直播在众人的期待中正式开启。直播现场,队员谭睿阳化身为专业的“带货主播”,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向观众详细解析了新羽茗茶的生长环境、独特制作工艺及清新脱俗的风味特点。他的生动讲述,仿佛带领屏幕前的观众穿越到郁郁葱葱的茶山,沉浸式感受这片土地孕育的优质农产品的魅力。这场时长1小时43分钟的直播人气高涨,曝光量达8448次,覆盖观众5154人,累计512人进入直播间观看;观众互动踊跃,点赞数飙升至66848次,最终实现成交金额554元,初战告捷。

107EFB

7 团队成员谭睿阳正在进行直播的场景

此次直播不仅成功将当地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还巧妙地展现了马嘶苗族乡的特色产业与浓郁民族文化,有效提升了地方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了新动能,生动彰显了当代青年学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与青春力量。

 

暮色四合,当最后一缕日光隐去,一日走访实践终告结束。张主任的殷切话语、开山祭茶的祈福声犹在耳畔。直播窗口暗了,而明天,团队将继续深入直播助农、非遗传承、红色调研等领域,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