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里的四重奏:川农学子于苗疆文脉间谱绘青春华章
作者:文/王政豪 郑娜 杨疆南 何佳林 图/金铁达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量:

七月的马嘶苗族乡,茶香浸润着浓郁的民族风情。7 月 11 日,yl23455永利官网 “匠心赓红,助农兴乡”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这片承载着长征精神与乡土智慧的土地进行了深入探访。从探访红军足迹到对话非遗传承,从直播带货助农到触摸乡村脉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真心倾听乡土声音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与匠心文化的熏陶中,奏响属于青春的四重乐章

重走长征路,再燃赤子心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7月11日上午,yl23455永利官网“匠心赓红,助农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红色调研小组前往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茶园村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学习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红色历史,感悟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调研小组首站跟随茶园村党支部副书记钱华来到茶园村嬴家大院参观学习红军长征途中有不少战士负伤无法继续前进胡炳华就是其中之一胡炳华同志在伤愈后与部队脱离了联系,被大院的主人嬴佑文收留胡炳华一面为嬴家打短工,一面向当地村民宣传红色思想,使得许多的村民在此期间受其影响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

138958

1 社会实践队员与副支书钱华在嬴家大院前的合照

随后,团队前往无名战士红军墓进行祭扫。这座墓碑的修建旨在纪念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无名红军战士虽无姓名镌刻,却凝聚着革命先烈矢志不渝、无畏牺牲崇高气节。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鞠躬默哀并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1270BC

2 社会实践队员与副支书钱华在无名红军烈士墓前祭奠

为更直观地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小组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部分路线进行了实地走访。崎岖的山路、险峻的地势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在行进过程中,钱华副支书还向小组成员讲述了马嘶苗族乡境内的长征故事,些在烽火中与苗乡群众结下的鱼水深情、在绝境中坚守的信仰之光,至今仍如不灭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传递着无畏艰险、一心向党的赤诚也让每一个聆听者读懂:长征不仅是一段镌刻山河的征途,更是一座矗立心头的精神丰碑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永远记得为何出发、向何而行。 

1F16A1

3 团队成员与副支书钱华一起重走部分长征路

此次调研学习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也为团队后续开展“助农兴乡”实践活动奠定了精神基础。团队成员表示,将把长征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以科技助农、文化赋能等方式,为茶园村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洞府访传人,苗鼓续文脉

为深入挖掘与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非遗调研小组步行三公里前往了马嘶苗族乡三元洞府,向苗族非遗木鼓舞传承人杨发强学习其热情洋溢的木鼓舞艺术。杨发强首先从苗族历史的角度出发,为团队成员讲述了苗族百姓在演出木鼓舞时所着传统服饰上刺绣图案的来源。在苗族人手中,针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够绣出千年前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能描绘出当今族人生活的安宁与和谐。

116CF2

    4 团队成员访谈木鼓舞非遗传承人杨发强

随后,非遗调研小组的成员依次接过鼓槌,在杨发强的亲自指导下学习木鼓舞的动作与节奏。屈膝、摆臂、踏足,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仿佛在演绎一段古老的传说。学习结束后,小组成员王政豪深有感触地表示:“我是第一次近距离体验木鼓舞,的确感到非常震撼。这使得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生命力。”

在采访的最后,杨发强携其子为调研小组共同演绎了一段融合木鼓与芦笙旋律的特色舞蹈,展示了苗族木鼓舞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以简驭繁”的搭配,或许正契合了当地苗族人“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性格,将对生活的朴实情感融入到 鼓声与笙音之中。

F4304

    5 杨发强亲自教授小组成员学习木鼓舞

通过此次三元洞府之行,小组成员深刻体会到苗族木鼓舞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炽热情感。大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族记忆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

守得住匠心,融得进时代

7月11日,古蔺县马嘶苗族乡茶园茶香氤氲,“匠心赓红,助农兴乡”实践团队入户走访组走进茶园村与新羽茶厂,与茶厂负责人、四级茶艺师刘亿敏及农户深入交流,探寻茶产业与乡土文化交融的乡村振兴密码。

走访中,茶园村李大爷热情介绍:“每年春秋两季,乡亲们都会在新羽茶厂的茶田里忙活。”在茶垄间,平均年龄55岁的留守老人们穿梭忙碌,撑起超1万人次的采茶岗位。这些“银发劳动力”不仅激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更在指尖采摘中延续着与土地的温情联结。“守得住手艺才能留得住根,做得大产业才能带得活村。”刘亿敏的话,道出了个人创业与地方发展的深层关联——茶厂既是非遗技艺传承地,也是乡村振兴前沿阵地。

E0F69

6 入户调研小组采访茶园村村民

为突破深山交通制约,茶厂长期与顺丰、中通等物流公司合作以保障茶叶物流通畅。尽管年营业额超300万元,但净利润不足20%。新羽茶厂始终坚持以保障茶叶质量为最高优先级。刘亿敏表示:“老顾客认的就是这份口碑。如果为了提高利润而影响到茶叶的品质,这种事我们是绝对不会做的。”对此,她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茶厂增收的计划。她计划通过节能改造、优化包装来控制成本,同步探索抖音“云体验”模式以吸引更多的线上客户。

茶厂预计到 2027 年将产业规模扩大至当前的三倍。目前已完成了260亩种植基地的扩建。但无论规模如何扩展,茶厂始终秉持“先保品质再拓渠道”的理念,即便遭遇“茶色偏黄被认为陈茶”的误解,依旧执着于“做好喝的茶”。在古蔺开设体验店、线上运营视频号,双线并行拓展销路。

D2078

7 实践小组采访新羽茶厂负责人刘亿敏

从能源升级到破解“非遗标识授权难”,从依赖本地熟客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羽茶厂的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如刘亿敏所说:“这片绿叶要以从容姿态,浸润苗乡振兴的春天。”

直播搭金桥,茶香越山坳

7月11日,带着对首场直播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精心改进,直播助农组的同学们满怀信心地拉开了第二场助农直播的帷幕。直播现场,团队成员谭睿阳与金铁达携手合作,组成搭档,全心投入到这场直播带货活动中,力求带来精彩表现。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为观众们深度解析了新羽茗茶的独特魅力。从茶叶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到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再到那清新脱俗、令人回味悠长的风味特点,都被他们描绘得栩栩如生。

88D83

8 团队第二次直播直播间截图

直播中更不乏妙趣横生的瞬间:幽默的调侃、即兴的趣演,让直播间弹幕里的“哈哈哈”此起彼伏,轻松愉悦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两位“主播”时而化身茶师娓娓道来,时而切换成欢乐搭档插科打诨,在茶香与笑语的交织中,引领大家沉醉于新羽茗茶的世界,更淋漓展现着当代青年的蓬勃朝气。 

9CEE7

9 两位“主播”正在为观众解答疑问

本场直播总时长1小时42分钟,人气十足。高达9542次的曝光量使本场直播在短时间内在平台上获得了大量关注。后台数据显示,本场直播的直播间曝光人数总计6129名,累计496人涌入直播间观看。观众们的互动热情如同烈火燎原,点赞数一路飙升至5.2万次,最终的成交金额达 732 元。

这场直播,如同一座跨越山海的桥梁——它让藏于深闺的新羽茗茶走进大众视野,也如同一双温柔的手,推开了马嘶苗族乡的文化之窗:独特的产业风貌、浓郁的民族风情,都借助屏幕传递给了远方的人们。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更让人们看见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用智慧点亮乡土,用热情浇灌希望,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属于青春的鲜亮笔触。这不仅是一场带货,更是一次点亮乡村未来的温暖行动,让更多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

 

夜色为茶园村披上静谧的纱衣,今日的走访暂告段落,但“匠心赓红,助农兴乡”的实践之路仍在延续接下来的五天,团队将带着今日的感悟继续前行。无论如何,队员们都已做好准备——以更饱满的热情扎根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乡土,用青春智慧回应乡村的期待。毕竟,文化基因的传承从不止于回望,乡村振兴的实践更在于深耕,而这段旅程,才刚刚书写到精彩的中途。